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生)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生

近日,河南新郑一名中学教师上网课后去世的消息引发持续关注,也让恶意扰乱网上教学秩序的“网课爆破”行为暴露于公众视野。南都记者了解到,一些“网课爆破手”通过组建群组“接单”,进入网络直播课堂中公放音乐,霸占共享屏幕,乃至“开麦”辱骂师生,有的自称“只为好玩”。11月4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针对“网课爆破”行为及治理,南都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网络暴力问题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姜方炳。他谈到,“网课爆破”行为具有主观恶意、直接损害了他人权利,理应被纳入网络暴力的范畴加以整治。同时,也要“跳出网络”看待网络暴力事件,发现网络失范行为背后潜藏的社会问题。

姜方炳

对话姜方炳

南都:所谓的“网课入侵”“网课爆破”行为,是否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

姜方炳:网络暴力是网络时代一种具有破坏性、侵权性的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风险特征,其损害的对象可能是特定个人或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可能是公序良俗。在我看来,任何“网课入侵”“网课爆破”行为,都应该被纳入网络暴力问题的范畴加以治理。因为这些行为直接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网课秩序,在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恶意,在客观上也直接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

南都:与此前相比,当下的网络暴力事件是否更频发了?有没有呈现出新的特征,或实质性的变化?

姜方炳:网络暴力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涉及网络技术本身所潜藏的信息传播风险,也涉及人性的阴暗面、社会变迁等因素引发的各类风险。当这些风险要素发生交叠的频率和程度越高,引发网络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至于当下的网络暴力是否更加频发、范围更加普遍,我认为不宜简单地下此结论。某个网络暴力事件之所以更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因为该事件所涉及的主题或所引发的后果刺激了当时社会敏感的神经,往往与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心态的网络化显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融合应用,网络暴力的确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生发场景和表现形式,如广泛应用的各类直播和短视频APP,以及基于AI技术延伸发展的深度伪造和合成媒体等。但与十年前、五年前的网络暴力典型事件相比,我认为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其发生逻辑还是一样的,还是各种风险要素交叠、共振的结果。

南都:网络暴力行为背后,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姜方炳: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普及之后才出现的社会问题,与互联网本身与身俱来的技术风险特性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会“跳出网络”看待网络暴力事件,看到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暴露出的一些亟待重视的社会问题。因为对整个社会来说,备受关注的网络暴力事件具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就是能够发挥社会心态网络“指示器”的作用。

南都:你曾在论文中指出,网络暴力是“弱者的武器”。这一点应该怎样理解?

姜方炳:“弱者的武器”一说,是有特定言说情景的。在我看来,某些网络暴力事件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施暴者本身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现实中由于缺乏便捷、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缺乏及时、有效的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最后只能转向网络空间发泄不满情绪,或者希望引发舆论关注,借助舆论力量倒逼问题的解决。其行为动机不一定具有恶意,行为方式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但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交互情境下,却很可能会诱发一些非预期的风险后果,在客观上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公序良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然,对此类网络暴力的预防和治理,最根本的还是要注重加强源头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南都:如今,疫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影响着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情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当如何有效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防止“网课一代”青少年成为网络暴力者?

姜方炳: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我们都深有体会。我们既要看到疫情之下,网课在开展学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网课相对于线下授课存在着的一些局限性,特别是有限而吵闹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不适当的网课安排,都可能引发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等问题。对此,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静心、专心学习的宽松环境。例如,努力创造学生上网课的独立空间、优化网课内容设置、缩减网课上课时间和频率、适当减轻学生网课作业负担等。

南都:遏制“网课入侵”“网课爆破”行为,校方和网课平台应该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各方可以做些什么?

姜方炳:不同的“网课入侵”“网课爆破”行为,其背后可能存在不同的动机和原因,需要我们根据调查情况明晰具体责任。但不管怎样,校方和网课平台作为开设网课的相关责任主体,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学校而言,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日常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另一方面,要结合网课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和学生作业,缓解学生和家长因网课而可能引发的焦虑情绪。网课平台则要注重加强安全技术升级,健全完善网络平台安全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防范黑客入侵的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