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考研(深圳大学考研录取分数线)



深圳大学考研,深圳大学考研录取分数线

本文转自“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公众号

编者按:

深圳大学创始人、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罗征启先生于2022年4月12日上午8时33分在深圳逝世,享年89岁。

1983年罗征启离开清华大学,南下主持规划、建设了深圳大学校园,并缔造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氛围。罗征启在深大提出“自立、自律、自强”的“三自”精神,不仅为深大注入立校之魂,也把深大变成了高校改革的试验田,势如破竹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震动全国,从而使深圳大学在全国声誉鹊起,成为万千学子希望之地。离开教育界后,罗征启创办了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功地转型为一位企业家。

罗征启性格刚正、才学兼备、师德高尚,深受员工、学生尊敬和爱戴。深大学子怀念他说:“没有罗校长当年的精神遗产,深大就是个职业学院罢了”“其逝世是教育界和建筑界的巨大损失”!

罗征启在深圳大学的开创性探索,不仅使他成为深圳的大学奠基者之一,也使他在深圳改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出“百位深圳改革人物”,罗征启名列其中。

为缅怀罗征启精彩的一生和对教育事业、对深圳改革的贡献,我们特此转载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百位深圳改革人物”致敬罗征启的文章,以表哀思。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来到成立不久的深圳特区。生机勃勃的深圳就如同一个大工地。在前往蛇口视察的车上,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指着南山后海湾一片空地对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今年秋就在这里上课。”邓小平当时没有多加评论。但到了北京,他跟人说,深圳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建一座大学,这就是“深圳速度”。

邓小平的话传到深圳,全市上下既深受鼓舞,又感到压力山大。梁湘跑到深大建筑工地,接连开了三个现场会,并亲自督战,十几个施工队进场,把最新的设备、材料和技术力量全调到深圳大学,每天二十四小时昼夜大战。当时梁湘还说过一句豪气的话:“当掉裤子也要把深大建起来”

罗征启就是被这样热火朝天的氛围吸引到深圳工作的。


早期建设中的深圳大学教学楼

01

清华副书记 南下筹建深大

上世纪80年代是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大刀阔斧推进的时代。在这个改革的“大时代”里,深圳大学以传奇般的速度应运而生,并势如破竹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震动全国。所有这一切,都与深圳特区的“拓荒牛”以及深大的草创者们有关。其中颇重要的一位改革人物就是罗征启。而当年罗征启南下深圳参与创办深大的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

罗征启是广东番禺人,但一直在清华大学读书、工作。1983年中,当广东来人邀请他加入深圳大学筹建团队时,49岁的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当时调我来深圳,我是不愿意来的,但是来到这里,我看到深圳建设的情况,非常感人,我就决心要来了。”1987年给深大新生致辞时,罗征启曾讲过这段往事。


1980年,高校运动会清华代表队合影,第一排右一为罗征启

故事还要从1983年初说起。当年深圳产生了创办一所大学的想法。1月22日,正式向广东提交报告。2月3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给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写信,希望上级领导“帮忙”,两天后任就批复:“同意办深圳大学”。同年2月26日,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深圳大学的请示报告》,不久又发函给深圳市,希望“争取1983年开始部分招生”。5月10日,教育部批示:增设深圳大学,设16个专业,1983年部分专业开始招生。从提出申请到教育部批示,前后不到四个月时间。

1983年8月份,罗征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第一次来到深圳,那时的深大还停在纸面上。梁湘指着地图上的一小块地方告诉他,“这块地一平方公里,交给你们了,你们好好计算一下建一所大学需要多少钱。我们现在还穷,你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多花钱。我们现在是贷款来建设这所学校的,我给你地、给你钱,你给我人才。”

1983年8月29日,在粤海门校址上视察(前排左起:高景德,张益,张维,罗征启) 图源:中国科学家

这一番话,以及深圳上下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让罗征启下定了决心。1983年9月正式出任深大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据说临别北京时,清华一位老同志还劝他不要南下,说深圳是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的地方。

02

主导校园规划 处处以生为本

深大之草创如石破天惊。其震动全国之处,不仅在其连邓小平都点赞的“深圳速度”,也不在校舍之华丽、财政投入之气魄,甚至也不在一时的名师云集,究其根本,真正使深大一出生就名扬海内外的,还在其不拘一格,使国内高等教育界为之一新的育人理念与改革举措。宏观的改革蓝图由每一个细节绘就,草创时的深大,从校园规划到图书馆、宿舍、食堂管理都与众不同。

出生于1934年的罗征启,17岁的时候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先生。他身材清瘦,额头宽大,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言谈举止稳健有方,又不失儒雅和气。在很多清华校友的回忆录中,年轻时的罗征启英气逼人,不仅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做事也很有魄力和改革精神。

深大创校校长、两院院士张维,为深大建设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而一开始担任副校长的罗征启,也主导了一些项目,比如学校的规划建设是其专长,就由他全权负责。

当时深圳不遗余力建深大。每年的财政收入仅1亿多元,拨给深大的建设经费就有5000万。学校的硬件设施堪称国内一流,其图书馆和办公楼甚至配备有中央空调。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建筑理念。

在罗征启看来,大学的核心应该是图书馆,所以深大的图书馆位于最核心的位置,并且地理位置最高,硬件水平也极高。学校的一切规划以服务学生为第一要义,图书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距离都很近。据说学生宿舍离教学楼最近的只隔30米绿地。除此之外,图书馆、食堂的创新管理,都开国内高校先河。

深圳大学北图书馆

深大率先在全国推行图书馆全开架、全天候、全电脑管理。当时内地大学生借书要先填书单,由管理员到书库里把书取出来。深大的图书馆,学生却可以自由取阅。同样僵硬的管理弊端,存在于宿舍管理、食堂建设中。比如宿舍晚上熄灯,是当时大学的普遍做法,但罗征启却主张不熄灯,让学生自由管理

当年的大学食堂也是计划供给制,每500名学生就要配备一所食堂。所有食堂都是统一时段开放,每到用餐高峰就人满为患。而深大的食堂每天开12小时,拉长了服务时间,原本需要配备八所食堂,深大的三所食堂就搞定了。

03

提倡“三自精神” 学生自办银行、“法庭”

早期深圳大学的改革创新,在今天看来,仍有其新颖乃至“大胆”之处。但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并不是花拳绣腿、哗众取宠,也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建基于深刻的育人理念之上。这一理念,就是罗征启所总结的“三自精神”——自立、自律、自强。

图源:在言高校

从1985年开始,罗征启出任深大第二任校长,这所特区大学的改革带上了更为深刻的罗氏印记。

虽然深大草创时呼声很高,从清华、北大等名校引入大批人才,还有人提出“北有清华、南有深大”的口号,但罗征启清醒地认识到,新生的深大很难在短短数年内追赶上老牌名校的学术水平。但深大做为一所特区大学,完全可以另走一条路子,以改革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大学里的条条框框,以激发办学活力。

你们不要坐享其成,想坐享其成、不想承担义务的人,不要到深圳大学来!不愿意自立的人,不同意学校三自精神的人,不要到深圳大学来!不敢竞争的人,不敢把我们学校、把自己培养成第一流的学校、第一流的人才的人,不要到深圳大学来!”

这是时任深大校长的罗征启,在1987年给新生致辞时做出的要求。可以说,深大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正是围绕这“三自精神”——自立、自律、自强。

深圳大学在全国率先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制度,而改为就业指导,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就让学生有了紧迫感。传统的助学金也取消了,改成奖学金,还有大量的勤工俭学岗位,饭堂服务、清洁乃至保安等岗位,都向学生开放。罗征启说,他当时的秘书,也是六名学生轮流上岗担任,他亲自面试挑选校长秘书。

其中,影响最大也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深大学生银行和深大学生法庭的成立。罗征启曾说过,当时开设深大银行的初衷,只是为了方便师生存取款。最初也是想让老师们来办,但居然没人敢接。最后,罗征启亲自找到83级金融系学生李敏,请他来筹办深大学生银行。一开始学生对这个大胆的想法也有点犯怵,但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和准备,开学后他自信地找到罗征启,把这重任接了下来。

图源:深圳大学档案馆

1984年11月19日,“深大实验银行”低调地开业了。李敏担任第一任“行长”,所有8名工作人员都是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一开始学生银行乏人问津,罗征启把自己的2000元存了进来。慢慢地,学生银行业务发展起来,师生存款量增加,教职工工资也由学生银行代发,甚至学校基建办和校办工厂也向学生银行贷款。学生银行的流动资金,从1984年底的不到50万元,猛增至1995年的1.5亿元,银行网点也增至5个。

深大“学生法庭” 图源:新新报

深大“学生法庭”的设立,同样基于“三自精神”。为了让学生自治,罗征启跟学生商量,请他们成立一个“学生法庭”来裁决学生事务。“庭长”和工作人员全都是学生,而且基本是法律系的学生。根据1985年1月15日公布的《深大学生法庭章程(草案)》,“庭长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工作人员由品学兼优、有威望的学生担任”。一旦出现学生内部纠纷,或作弊、斗殴等违纪事件,“学生法庭”根据校规,仿照法院开庭模式,经过调查、一审、上诉、二审等程序,最终形成处理意见,由校长批准或否决。但当“学生法庭”开展得风风火火的时候,有老师找到罗征启,说私设法庭很容易出事,于是学校把“学生法庭”改为“学生自律委员会”。

到 1988年初,“学生自律委员会”已处理300多宗学生纠纷或违纪事件。早期深大的改革创新,引起国内媒体的集中关注,一时间,全国高校掀起学习深大改革的高潮。

1987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深圳大学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管理》。随后,该报从1988年1月14日起,分别以《校长的学生“智囊团”》、《全国大学的第一个学生自律委员会》、《深大的学生食堂为什么办得好》、《学生宿舍学生管》为题,从深大改革的多方面推出4篇系列报道,迅速引起全国关注。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图源:深圳大学档案馆

04

向袁庚“偷师” 偷偷搞改革

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改革任务不同,改革者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亦不相同。今天的改革形势、改革内容与30年前迥异,但改革的精神却有相通之处。在罗征启看来,改革的核心精髓就是担当二字。

1989年后,罗征启虽不再担任深大校长,但他依然关注深大的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他所创办的清华苑建筑设计公司与深大仅一街之隔,闲暇时也经常到深大散步。罗征启曾表示,当年深大改革之所以如此大刀阔斧,与整个社会的氛围以及政府官员们的担当和魄力息息相关。

2012年,南山网记者随深大建校校长罗征启,深大建规院副院长艾志刚等重游深圳大学

据他讲述,当年创办深大的团队,经常可以列席市委常委会,参与相关讨论。“当时梁湘给了我非常大的权力,甚至连批户口的权力都给我了,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来找我,要我帮忙批户口。”到了1986年的时候,罗征启主动把这个权交回去了,“因为谁都知道我可以批户口,全来找我,包括领导的孩子、亲戚都来找我,我受不了了。

他还曾讲过一个向改革先行者袁庚“偷师”的故事。当时深大想办半工半读课程,罗征启给省高教局写报告,没有下文。正在纠结困恼的时候,袁庚邀请他到蛇口工业区去。看到袁庚那有一大堆自办培训班的文凭,也没有经过教育部门、交通部门同意。

在罗征启的询问下,袁庚硬气地说:“这文凭合不合格,社会实践说了算!”倍受鼓舞的罗征启向他求教办半工半读班的路子。袁庚支招:先不要往上报,先办起来再说。等有大领导来视察,直接向他们汇报。大领导都赞赏了,谁还不批?罗征启真的按照袁庚的建议,先把半工半读高等专科学院办起来。后来真有中央领导来视察,一汇报,领导连声称赞。深大再次写报告,没过几天就批下来了。

图源:读创

其实当时这件事,罗征启也并非一意孤行,而是事先跟市领导有过沟通。市领导表示支持,并承诺“出了问题我去承担”。“以前我们大学偷偷做了很多改革,因为各种政策条框的约束,没法获批。但其实有些省里和市里的领导是知道的,还有领导直接拍胸口说,没问题,尽管做,有问题我来承担责任。你说现在上哪找这样的领导?”

罗征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的改革,无论是社会上的还是学校里的,都面临着太多利益集团的阻力,加上官员的魄力不够,大家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官位”,而不是为了改革事业敢于冲锋陷阵。说起特区初创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罗征启多次强调那是一个自上而下崇尚改革的大时代。而我们现在呼唤深圳速度,呼唤改革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干事、敢于承担责任的官员。

参考资料:

1、《南方都市报》:《用深圳速度建深圳大学》、《老师工资“学生银行”发 学生犯错“学生法庭”审》

2、《经济观察报》:《罗征启:大学里不能没有故事》

3、《新新报》:《特区大学里的“怪事多”—— 罗征启口述深圳大学早期的治校创举》

4、网络文章:《1987年深圳大学校长罗征启开学讲话》

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话题

今天,致敬一代伟大的深大教育开创者。

留言区聊聊~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深圳大学考研(深圳大学考研录取分数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