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型(管型尿)



管型,管型尿

所谓管型就是指尿液内的有形成分在肾小管内凝集而形成的圆柱体。根据管型中含有的成分不同可以分为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等。尿中出现管型代表了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明确病因。正常人尿内可有少量透明及颗粒管型,但不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

管型形成的机制是:管型的形成必须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为Tamm-Horsfall糖蛋白。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使得蛋白质在远端肾小管腔内易于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不同种类的管型,具体的有:

透明管型:这种管型为无色半透明样的小柱体,是由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组成的,正常人中也可以见到,所以临床意义不大。

红细胞管型:管型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成分,正常人没有此管型,在显微镜下表现为铁锈色或棕红色。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若血尿患者合并有红细胞管型,则提示为肾小球源性的血尿。

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白细胞成分,正常人中是没有的,出现该管型表示肾脏间质存在炎症反应,比喻急性肾盂肾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时。

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而得名。正常人没有此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脏淀粉样变性、重金属或化学物质中毒、肾梗死等。

颗粒管型:管型内含有大小不等、量不等的颗粒成分。正常人也没有该管型,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等。

腊样管型:外观很像腊样管型,但质地更加坚实、色泽较暗、折光度较强、直径较粗大。正常人中是没有的,多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或肾脏淀粉样变性。

管型(管型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