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考试(考研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考研英语考试,考研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世界视野中的外语学习VS中国政协委员提议取消英语考试

近日,两会召开, 政协委员陈伟志提出取消高考英语,将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或自主课。这一提议引起媒界广泛关注。我们觉得取消高考英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或有争议性的表现,但是陈委员的提议也是依据英语考试在国内存在的消极性事实而提出的,其消极事实直接指向英语作为高考必考课,尽管 耗费大量时间,但并未起到一种语言本身的目标功能的作用,也即很少达到一种可以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交流的水平,而仅仅是应付考试。这样的结果对于语言本身来说显然是十分消极的。从而陈委员这一提议从国内环境来看,也当视为是非常积极的。无论如何,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应始于交流,终于交流。不应只用于浮浅的应试。除了这样的认知,我们也应当从更宽广的视野里去发现语言本身对于人类的意义与功能。这种功能自西方开设语言学这门课程起,就开始陈述,但由于语言学本身的晦涩与咬文嚼字,它向广大读者陈述这种功能的时机也非常之少。不过,信息大爆炸时代 ,语言学相关的课程与信息也开始见诸网络,查漏补缺,这里恰好就有一个关于外语学习的社会学话题,主讲人欧盟鲁汶大学院士菲利普.凡. 帕利斯,他在世界视野中的外语发展研究很可作为我国英语应试是否取缔的一种补充性参考。

帕利斯对于第二语言或者第二母语、乃至世界语的一种语言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考察与研究,或对我们非常有启示性。基于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帕利斯主要从欧洲语言环境或盎格鲁语系与中国的普通话中来考察语言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功能,并指出语言最终的发展结果是混合语(即世界语)诞生,这种世界语若在某地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也会促使人口的迁徙,反映出语言对人口布局的影响。混合语的首要问题是公平问题。无疑,第二语言的学习对于打破一种知识垄断局面,乃至世界性的就业都是有积极作用的。而这种平衡功能也是语言本身的一种正义(语言正义),学习第二语言,或者说保留某个地域的作为小语种的母语,除上上述社会功效,还显然代表了一种自尊,以及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体现“政治语言”的功能。这一政治性的语言功能,在殖民地也有典型表现。没有交流的语言乃是一种死亡的语言。帕利斯查阅了维基百科,发现中国的普通话考试中获B级的仅占全部人口的53%,而在更高的水平上,北京获得普通话A级的仅有19%, 上海更少,仅不到3%,帕利斯从此一汉语情况中想到英语在欧洲的优势,后者其实与汉语有一定的类似性。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需通过英语水平考试就能在欧洲大陆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这种不公平,就需要借助“混合语”即世界语,来打破。此外,菲利普似乎也提到了“大语言”(如英、汉、德、法等……)种类对于经济、文化的影响。至于“大语言”是缘于经济、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超前发展而成为大语言,还是缘于交流本身的频繁与广泛性而产生了“大语言”,个中缘由似乎也是不言而喻。

——语文观止/章闻哲


陈伟志委员留影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相对国内英文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中文在海外开始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很显然,语言作为交流手段会在它自身的包容性、广延性、与伸展性中发挥出自身的巨大功能。但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无疑都是基于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交流。换言之,汉语的伸展,依然需要说汉语的人先掌握英语,乃至其他语言。(语文观止)

海外“中文”应用市场观察

中新社记者许青青的一则访谈在当下的话题中也十分具有补充性,她的访谈对象为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坚;访谈主题中文+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中文+专业”教育?与传统的国际中文教育有何异同?

吴坚:“中文+专业”教育是传统国际中文教育新的方向,肩负着新时代的新使命——因地制宜培养兼备中文语言能力和某一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教育。

“中文+”提出前,有专家学者提出“专门用途汉语”概念,提到来华各类专业的专业预科生和中国企业海外员工,不仅有学习中文的需求,还需在各自专业领域内使用中文的能力。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沿线各国急需懂中文又掌握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中文+专业”或“中文+职业”教育在海内外迎来新机遇。

传统国际中文教育更重视语言教育,“中文+专业”或“中文+职业”不仅重视语言教育,还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更强的实践性和跨学科特点。

目前许多“中文+职业”项目通过孔子学院与当地政府、企业等开展合作,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关注语言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致力于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平台及机会。

同时,“中文+专业”或“中文+职业”教育对师资和课程提出更高要求。或是任课老师具备跨学科背景,同时有开展中文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能力;或是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能通力合作,让各门课程帮助学生在语言技能、专业技能上齐头并进。

中新社记者:海外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有多大?对“中文+专业”教育的需求如何?为什么“中文+专业”教育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吴坚:据中国教育部公开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已通过中外合作方式在159个国家设立了1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1300多万人,在180多个国家开展了中文教育项目;76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中文列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院系、专业、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累计学习使用人数接近2亿。此外,越来越多国际机构和组织将中文设为官方语言,中文的国际地位正逐步提升。

2019年11月,近8000名学生在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参加汉语考试。中新社发 胡琳 摄

“中文+专业”教育的需求与中国同世界各国经贸等多领域合作紧密相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了这一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多国纷纷参与“中文+”项目,涵盖高铁、经贸、旅游、法律、海关等数十个领域。

“中文+专业”教育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相应学习动机也就更强,学习效果更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中文+专业”中文教育也对当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不断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新社记者:相对于从中国派出的师资力量,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有何优势?

吴坚:中文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各国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对国际中文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挑战。当前,海外一些国家中文教育面临“三缺四无”问题,即缺教师、缺教材、缺专家,无政策、无规划、无标准、无体系。海外本土中文师资力量亟需壮大,他们将成为未来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往往具有专业领导力和影响力。同时,高层次本土中文专家不仅掌握汉语和其本国语两种语言,也通晓两种文化,在跨文化理解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或会成为连接中文母语国和当地中文教育的桥梁。

中新社记者:培养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对促进中华文明与海外其他文明间交流合作有何作用?

吴坚:过去几年,国际秩序不确定性日益凸显。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很多误会与误解都源于文化间的壁垒与沟壑。增进互相理解与信任,才能增加共识。

中华文化是全球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底蕴深厚,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海外中文教育则助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国际理解,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融合发展、世界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首先是一群对中国、中华文化和中文都比较了解的外国友人。他们是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培养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中文教育走长远的重要支撑。

中新社记者:目前海外高层次的中文师资力量现状如何?如何有效提升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力量?

吴坚:目前,海外高层次的中文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稀缺。从中国国内看,2018年中国才开始设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点,起步晚。从国外来说,开设中文及相关专业的博士学历层次的高校也很少。像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和马来西亚各有5所,越南3所,新加坡2所,缅甸1所,其他国家没有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博士层次人才。

此外,海外高校中文教师教学压力大,有些学校中文教师与中文学习者的数量严重不成正比。其专业发展体系也不完善,教师职业发展缺乏驱动力,教师流动性较大,职业认同感不高。虽然海外有一些高层次中文人才,但他们更多从事商贸、翻译等与教育无关的事业,教师地位和薪资总体较低,这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尤为凸显。

为有效提升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力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大力推进博士层次中文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联动海内外高校,合作共建高层次中文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海外本土中文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完善海外中文教育系统。

第二,针对不同层次中文教师发展需求,制定特色化的海外中文教师培训方案,加强培训后期服务,提升培训的有效性。与本地学校合作,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平衡本土中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时间,将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提升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的吸引力。

第三,协调整合海内外中文师资资源,依托国际中文教师学院,发挥省域一级的主体力量,建立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同时基于国别和区域差异化发展,专门制定基于国别和区域的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建设指南,精准对接和服务海外本土中文师资资源建设,着力打造校际高层次师资合作共同体。(完)

澎湃新闻

陈伟志: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建议

当前,全国多地实施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完善考试科目的设置,其中受关注度最大的就是英语科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提案,内容是《关于推进全国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改革的建议》。

陈伟志委员称,虽然多地把调整的重点指向英语科目,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其权重。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英语高考都已实行“一年两考”。同时,初中、高中课程改革对中考、高考英语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但也面临着三个突出性的问题:

一是目前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测试重心过度集中在语法和阅读理解,缺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二是受中高考英语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家长和学生都会在英语教育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的问题依然严峻。

三是英语科目当前的改革存在“漏洞”,如在浙江高考英语科目“一年两考”,有的学生在第一次考试中已经获得A等,但为了减少竞争压力会再次参加考试,减少了他人获得A等的机会。

陈伟志委员认为,针对问题,需进一步推进中考、高考英语科目改革,创新初中、高中英语教学,优化英语科目的设置。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改革建议:

第一,将高考外语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中考英语实行等级考试。同时完善“一年两考”制度,避免因过度应试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实施全国性英语水平考试体系,完善中考英语等级划分标准。

第二,改进和优化中考、高考英语命题,侧重考查英语表达与沟通能力。逐步打破“应试英语”、“哑巴英语”的困境,突出英语教育的语言工具本位,强调语言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切实提升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第三,取消初中、高中英语的主科地位。全面取消小学一二年级英语课程,降低英语课程在初高中教学中的比重,注重“个性化教育”,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引导社会对于英语学习“回归理性”。

另据封面新闻报道,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接受封采访时表示,建议将高考中外语科目的分值降至100分。庹庆明认为,当前外语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过高,耗费学生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外语对于很多人的实用价值是有限的;不利于城乡教育公平,高考中外语分值越大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越不利;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实际用在外语学习的时间远超出课时分配比例。

庹庆明表示“我并非排斥学生学习英语,也没有让学生不学了,而是建议可以降低高考外语分值,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如果学生对英语学科有兴趣,可以在大学发挥语言天赋,继续从事语言相关的研究和学习。”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一则新闻中对俄罗斯的汉语学习提供了详尽的数据。

俄重点高校汉语学习专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8月23日电据“5-100计划”新闻处发布的消息,近年来,俄罗斯重点高校汉语学习专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汉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入学考试竞争激烈。

“5-100计划”新闻处对卫星通讯社称,俄国立研究型大学”高等经济大学”开设汉语教学的”东方学”专业每年接收80人,已经连续2年入学分数保持在298分,最高分为300分。在该高校,共计有约300人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学习。此外,还有近200人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该校还有汉语补充辅助教育计划。

2018年教育科学部将远东联邦大学的”东方学和非洲学”方向招生人数提高了4倍,从20人提高到120人。而且入学分数依然很高,为243分,总分300分。目前,远东联邦大学有348名学生以汉语为第一外语,另有347人将其作为第二外语。

秋明国立大学学习汉语的人数近5年来增长了1倍。2017-2018学年,有142名学生学习汉语。5年来,秋明国立大学总共有482人学习汉语。

在喀山联邦大学有3个方向的学生学习汉语:”亚洲和非洲国家历史”、”亚洲和非洲语言与文学”、”亚洲和非洲国家经济”。喀山联邦大学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2014-2015学年有265人,2015-2016学年为386人。此外,该大学的叶拉布加分校和卡马河畔切尔内分校也可以学习汉语。这里有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心。在补充辅助教育框架下有喀山联邦大学孔子学院语言培训班,并且在喀山联邦大学UNIVERSUM+能力开发中心,每学期有约100人学习汉语。除了汉语,这些培训班上还教授书法,准备汉语水平(HSK)考试,还有儿童班。

“5-100计划”是俄罗斯为支持本国一流高校而启动的国家项目,目前共有21所高校入选。

本次编辑:百兰达

考研英语考试(考研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赞 (0)